潮汕文化:汉文化的子文化,保留更多古中原文化遗存
潮州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亚文化,是古代中原文化的遗存,是在一代代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结果,为海内外全体潮州人所共有。其涵盖范围广泛,主要有:潮州话、潮剧、潮州音乐、潮州工艺、潮州木雕、潮州刺绣、潮州锣鼓等。
相较于南方的广府文化、客家文化,潮汕文化的本土色彩较淡,保留了较多的汉文化元素。
1907年5月22日,黄冈起义爆发。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,为日后多次民主武装革命开了先河。但《南洋总报告》却指责孙中山勾结“潮汕秘密会”,策动黄冈起义。“潮汕”的名字由此见诸报端,广为人知。
由于经贸联系程度高、交流频繁,思想文化日益融合,概念普遍认同,行政区划的划分容易让人将区划与文化混淆,使得“潮汕”一词更加符合时代与身份,这一称呼也变得尤为重要。在现代思维中,“潮汕”也更加多元、平等、团结。
“潮”与“汕”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地位,共同推动了潮汕地区的发展,形成了共同繁荣的格局,使人们习惯了潮汕平原、潮汕人、潮汕话。
1潮汕建筑
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进、四进布局为基础,最基本的形式叫“下山户”和“四殿锦”。规模较小的城镇民居,有狭长的“竹竿厝”。规模较大的民居,则在四殿锦的基础上,横向或纵向扩建,称为“三堂连座”、“八堂对座”、“四马同车”、“百凤朝阳”等,其外部轮廓保留着十分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。
大规模的集体住房叫“寨”,是清代潮汕地区农村居民军事化时期的产物。从平面上可分为平房、楼房寨,从外形上又可分为墙房、围房。潮阳地区把这种集体住房叫“土库”。沿海贫苦百姓过去住的是土(草)寮,即用夯土或木、草编成墙的茅草屋。潮汕地区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,大量使用贝壳石灰、石料。
贝壳灰早在北宋时期便开始烧制,以贝壳灰为主要原料的三合土石方已十分盛行,不仅用来修建房屋、塔楼,还用于加固堤防;石材不仅用于门框、栏杆、鼓石、台阶、柱座、井环、梁柱,还用于修建石桥、石塔、石桥等大型建筑。
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为两进式(两厅一院)和三进式(三厅两院)两种,其建筑系统地运用了木雕、石雕、嵌瓷三大潮州建筑手法,装饰豪华,气势磅礴,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。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,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,现存民国时期修建的碑刻,从中可了解先祖的来历和世系,对研究宗族历史有很大帮助。澄海市后溪乡方庄堂,堂中入口处设有祖坟,这在潮汕极为罕见。
2潮汕文化
潮汕慈善堂是最能代表潮汕人文色彩的慈善组织,是一个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组织,在慈善堂文化的熏陶下,潮汕人更加乐于行善。
3潮汕民俗
潮汕民俗多,保留了不少中原传统文化,这是潮汕人一直引以为傲的。除了传统节日,还保留了中原地区已经消失的习俗,如盂兰节、中秋节、新年烧龙节等。其他比较有特色的习俗还有“人节”吃七种汤、澄海赛猪、龙尾抢石榴、盐灶拖神、潮浦各村落的“迎老爷”习俗。
4潮汕美食
潮州菜有着数千年的历史,据史料记载,潮州菜起源可追溯到汉代,唐代鼎盛以后,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,迅速发展起来。唐代韩愈到潮州时,盛赞潮州菜的美味,说:“……张居马家诸,如此奇目呈上,其余数十种,无不令人称奇。”到明末清初,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,潮州城内名店林立,名厨辈出,名菜不断。近代,由于潮州侨胞的交流,潮州菜吸取了国内外名菜之精髓,菜品更加丰富多彩,质量不断提高。时至今日,潮州菜已发展成为独具岭东文化特色的我国名菜之一,享誉海内外。
潮汕小吃品种繁多,味道鲜美,尝过之后绝对还想再尝一尝。有潮州胡荣泉春卷、潮州西马路尾豆腐牛肉丸汤、潮州铁铺老银猪脚、潮州铁铺松下市场老字号“余记”腐乳糕、汕头西天香蚵仔煎、贡姑鹅肉、老街猪脚饭、汕头老妈宫粽子、糯米糕、各式年糕、甜品。潮汕凉菜以各种卤水、腌制河鲜等具有潮汕饮食特色的凉菜为主。潮汕工夫茶是中华茶道。年糕文化、稻米文化也是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。